欢迎您光临巅峰下载,海量设计资源供您办公娱乐日常所需

《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的成功,游戏改编电影们可能学不来

最近可能很多人都去看过《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这部游戏改编的作品已经成为2023年第一部票房达到10亿美元的电影。据统计,其北美地区的收入为4.875亿美元,其他地区收入为5.33亿美元。它也超过了《刺猬索尼克2》,成为票房最高的电子游戏改编电影,堪称游戏改编电影的天花板。这些优秀作品的出现,也为游戏改编电影带来了极高的热度,各大厂商纷纷想要涉足。那么为什么游戏要拍成电影呢?以及这些作品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游戏为什么要拍成电影?
游戏、电影、故事情节和角色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现象被称作“IP”。对于电影投资者来说,成功的游戏拥有大量忠实的粉丝,是一群极具黏性的消费群体,游戏改编电影可以充分利用游戏原作的内容和世界观,以及已有IP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投资方的关注。对于游戏开发商来说,尽管游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受认可,但在推广渠道和普及度方面,一般与电影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可以将游戏中的人物、故事和场景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因此,利用电影的发行作为促进游戏销售和宣传,同时也进一步扩大自身IP的受众及影响力的手段,是一种理所应当的方法。好的改编电影的上映,也会自然而然地反哺游戏IP本身,在它现存游戏的销量以及未来发行游戏的预热上都能获得诸多好处。这种共同利益自然而然地促使了游戏改编电影的迅速发展。

成功的改编作品为何成功?那么成功的游戏改编电影是如何打造的呢?以《超级马力欧兄弟》为例,其实在30年前,就拍过一部基于游戏改编的真人电影,不过当时的票房非常的扑街,投入了48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但最终北美票房仅2000万美元左右,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更甚的是当时这部电影的口碑非常之差,连主演都觉得这是他拍过最烂的片子。那么30年后的今天,《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这部新作的突破究竟在哪里?

游戏元素的完美复刻,注重“好玩”
首先是基于游戏原作特色,保持其趣味性和情感体验。《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中的游戏元素相当多,在剧情刚开始的时候,马力欧兄弟就因为小车故障不得不来了一场障碍赛跑,这场赛跑的整个过程无疑是对横版马力欧游戏的复刻了。


路易吉穿越至酷霸王王国的经历,也像极了《路易鬼屋》的一幕幕场景。

马力欧在金刚王国与咚奇刚的对决,则妥妥是对《大金刚》游戏的还原和致敬了。

此外,还有马力欧等人从金刚王国返回蘑菇王国时的卡丁车竞逐,那简直就是对《马力欧赛车》的百分百还原,连赛道形状和道具也都得到了复现。再加上一系列曾在马力欧系列中出现过的角色和玩法的逐一呈现。这些游戏元素的“堆砌”,给老玩家们带来了极致的观影体验。虽然有些剧情其实并没有严谨的逻辑可言,只是单纯地为了呈现游戏内的元素,给到IP粉们更多彩蛋。比如说为什么金刚王国的居民会开卡丁车呢?因为电影中要呈现《马力欧赛车》的比赛过程。为什么碧姬公主嫁给酷霸王的场景中,要突然有一束手捧花?因为需要公主展现她的冰冻变身”技能。所有的这些情节和元素安排,都是为了尽可能还原马力欧系列的诸多游戏,包括《超级马力欧64》、《超级马力欧银河2》、《超级马力欧:奥德赛》等等。而这种还原,能给到马力欧的粉丝朋友们非常熟悉的体验,在电影院的大荧幕前感受“青春回来”的瞬间。

明确重点和主要方向
从剧情上来讲,电影是过于单薄的,主要讲述了来到新世界的水管工马力欧为了寻找他的弟弟路易吉而展开冒险之旅的故事。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逻辑漏洞,比如酷霸王早已经具备征服世界的能力,但偏要用大几年时间去寻找星星,硬生生将娶碧姬公主为妻子的梦想往后拖延,而且找到之后还一直挂在家里不肯吃,等到最后喂给马力欧兄弟吃,赐予他们无穷力量。吐槽剧情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喜爱的观众硬是把豆瓣评分拉上了8.2分。这是制作方的一招险棋,他们大概是笃定了任天堂的玩家们会想要看到什么(马力欧的各种元素、彩蛋不断地出现在大荧幕上,意外之喜接二连三),然后坚定的朝这个方向去做了。从结果论上反推,这步棋走的不错,剧情上的劣势反倒成为了一些人走出电影院时津津乐道的部分,因为任天堂和照明影业让他们从电影里唤起了非常多的过往记忆。甚至有很多观众评论道,去看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图一乐,不要对剧情有什么过多的要求。
以动画为载体,创新IP表现形式
相对于30年前的马力欧真人电影,动画电影的形式可以为讲好故事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对于这个老IP来说,也更能发挥其价值,让老玩家们觉得熟悉,也能催使他们更好地为情怀买单。而且以动画为载体,可以更方便地为电影增加多元化角色与剧情,更能跟得上编剧的脑洞,这为辅助讲故事带来更多可行性。  极致的画面效果
《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的画面水平把游改动画电影的标准拉到了很高的程度。制作方的钞能力和强大的画面效果和制作处理技术,为电影打造了轻松幽默的风格。酷霸王以火攻冰攻占企鹅王国、蘑菇王国广袤的真菌景观、刚族丛林王国的郁郁葱葱……这一切全都是超级饱和的梦幻景象,它们凝聚出了一个热闹的世界,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索。
完美契合的音效与配音
布莱恩·泰勒的配乐很好地融合了近藤浩治的原版配乐,成功地重现了游戏原声的壮丽和异想天开。马力欧系列拥有许多首极具辨识度的曲子,而布莱恩·泰勒也在整部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很多名曲的旋律,呈现出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相比于一些不太明智的动画大片,该电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很好地运用了原作的素材,避免了强行塞入流行歌曲的做法。虽然有时候用一些大众流行梗可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但如果过度使用,电影就有可能滑入平庸的领域,还会对作品的还原度造成影响。电影的配音阵容也表现出色,演员们用热情洋溢的表演让角色生动有趣,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成为短板。克里斯·帕拉特和查理·戴配音的马力欧兄弟很好地表现出了各自角色的英雄气概和勇敢精神。与游戏中相比,主角们的卡通式口音有所淡化,但是较为自然的发音与蘑菇王国的奇幻背景起到了互相平衡的作用。而且它依然给配角留下了发挥的空间,让小角色也可以有比较夸张的表现,从而让角色们更加有多样性。比如电影中非常丧的小星星,是由导演的女儿配的音,在她和路易吉被关在一起时,每次她说出非常丧的台词时都会散发出一种期待与兴奋之情,这种黑色幽默每次都能引发观众大笑,这与小配音演员恰到好处的表现息息相关。

充足的制作资金支持
另外,从资金上来说,任天堂把控股的西雅图水手棒球队股份以6.61亿美元卖掉,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撑大电影计划,可以说,在这部动画电影的制作上,任天堂似乎是极为认真的。综合上面的分析,从以下IGN对于这个电影的评价也不难看出,这个电影的优点是远远多于缺点的:优点:
充满原汁原味的激情与活力
各种角色、场景彩蛋层出不穷
恰如其分地借用、改编了游戏的音乐音效素材
配音演员表现出众缺点:
单薄如纸的故事情节
两兄弟大部分时间被隔开,鲜有一起合作的场面

那些年扑街的游戏电影:问题出在哪儿?过去几年,我们玩了大量的游戏,也看了不少电影,但是很可惜的是,一部真正在艺术性上可以称之为佳作的游戏改编电影少之又少。选取较为权威的Metascore评分作为参考标准,这类电影想要得到一个及格的分数,似乎都很难。以一些较为著名的游戏电影为例,《最终幻想15:王国之剑》为35分;《刺客信条》为36分;两部《寂静岭》一部16分,一部31分。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上文提到的1993年上映的《超级马力欧兄弟》失败的例子,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立意不明,剧情缺失。除却主角兄弟的服装和水管工身份之外,几乎没有营造任何的代入感,玩家完全无法联想到原作游戏。其次,彻底背离原作风格的场景和拍摄手法,再加上几乎不着边的剧本内容,使得这部电影被永久留在了改编史的耻辱柱上。第二点,不是所有类型的游戏都适合改编成电影。早期的改编制作者们,大概都一门心思考虑着扩大IP影响力,却没有思考过是不是所有游戏都适合于游戏改编。卡普空在1994年将备受瞩目的格斗游戏《街头霸王》搬上了大银幕,尽管大量减少了电影元素,但依旧口碑惨败,备受指责。虽然该电影凭借IP和大牌演员获得了1亿的全球票房,但是对于游戏IP和玩家热情的损耗还是过大。2009年,卡普空重制的《街头霸王:春丽传奇》表现更差,连成本都没有收回。这种改编失败是有迹可循的,最关键的因素便是格斗游戏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拳皇》、《铁拳》、《死或生》等格斗IP都尝试过进行电影化,但都以失败告终。虽然有着非常大的制作空间,但IP本身的构架薄弱,很难为其定制剧本,即便制作出了不错的剧情,也很难经得起推敲。此外,格斗游戏中过于夸张的人物动作技能,在现实角度下也非常难以还原。如果只单纯还原角色服装,就会让粉丝和观众感到失望。第三点是游戏太过粉丝向,有点过于消耗IP,让粉丝为情怀买单。毕竟游戏改编电影,最大的观众群体还是游戏粉丝。这点确实占比很重,但完全侧重于满足粉丝的口味,往往适得其反。例如《光环4:航向黎明号》是游戏改编电影中的粉丝向代表作品。但对于非系列游戏玩家的观众来说,评价很可能不会太好。剧情毫无头绪,看完也不知所云,让普通观众放弃看下去。但在粉丝眼中,该片包含了大量的细节,剧情处处引起共鸣,角色台词和细节上的暗示,简直让系列粉丝兴奋不已。正是因为这种纯粹的粉丝向影视化方式,使得电影在粉丝群体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外界难免认为这只是一场小众狂欢,难以进一步开拓市场。也无法很好地与游戏本身形成良性互动,为扩大IP的影响力以及游戏玩家数量做出的贡献亦不大。
《光环4:航向黎明号》
第四点是因为有些电影制作方对游戏不了解,甚至都没有玩过这款游戏。此前有媒体认为,《街头霸王2》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当时请的电影武术指导,根本没玩过电子游戏,甚至不知道《街头霸王2》中不同角色有各自的风格和招式。


游戏和电影都有故事情节和角色,被称为“IP”,对于电影投资者和游戏开发商都极具价值。然而,许多游戏改编电影的艺术性都不佳,很难得到高分。失败原因可能包括立意不明、不适合改编、过于粉丝向、制作方对游戏不了解等。这些原因导致很多游戏电影都很扑街,不仅消耗原有IP,还过度消费玩家的情怀。因此制作方需要更多地去思考,什么题材适合拍成电影,如何立意,如何探索创新IP表现形式,如何找到平衡点,既能满足粉丝的期望,也能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参考《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的成功,通过完美复刻游戏元素、把控画面质量、用动画为载体创新IP、出色的音效与配音等因素,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娱乐性极高,且让粉丝们感到诚意满满、路人观众认为不错的游戏改编电影。虽然剧情单薄和逻辑漏洞存在,但是这并没有妨碍电影成为游戏改编电影的标杆之作。当然,马力欧IP在全球范围内的悠久历史、普及度,以及其大量的改编素材,也决定了它在被制作成电影时存在很强的独特性。其他游戏IP想要单纯复制,恐怕比较难。想要游戏改编电影真正迎来春天,需要制片方付出很长时间的研究,不仅要讲好故事,也要更多地了解原作游戏,还原游戏精髓,在电影和游戏的夹缝中找到平衡,兼顾IP粉丝和路人观众的喜好。也希望好的游戏改编电影越来越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网易雷火UX用户体验中心

发表评论